互联网产品体验分析

在寫產品體驗報告的時候,經常會陷入這樣的一個困境,即把體驗報告寫成了這個產品的說明書或者營銷文案,幾乎把這個產品的所有功能又複述了一遍,重點不突出。在網上看了不少的體驗報告,基本也都陷入了這樣的一個怪圈。很多人一上來就很宏大地開始架構諸如『產品定位』、『戰略發展』、『市場狀況』、『商業模式』、『產品結構』等字眼。

關於這樣的分析方法有不少問題。一方面是缺少足夠的信息來源。比如『商業模式』的決定是需要有不少的信息輸入作為參考的,而你又並非這個公司的人,憑著在網上搜刮的一點資料難道就可以做出決定嗎?另一方面時,研究一個產品的重心應該放在哪個方面?面面俱到的分析方法必然會失去重心。

對於這個問題,我自己的結論是:分析一個產品無需宏大整體的架構,只需要把自己當成用戶,問自己幾個問題即可。

這幾個問題是:

  1. 你會繼續使用這個產品嗎?( 第一關,該產品是否能繼續在該用戶的手機上存在。)
  2. 你會使用它的什麼功能?( 該產品給用戶提供了什麼價值。)
  3. 如果跟XX 擺在一起, 你會選擇哪一個?( 該產品的差異化優勢)

為什麼選擇這樣幾個問題而非宏觀地進行分析呢?這個問題可以從我們最近流行起來的幾個App看出端倪。無論是足跡和臉萌,都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,即它們的某一個功能很明顯地比其它功能要突出很多,甚至其它功能都不被用戶意識到,但是就這麼一個功能,就能使它們成為一個好的產品。也就是說,用戶在感知一個產品的時候,並不會去感知這個產品的整體,而只會關注一個問題:這個產品能幫助我什麼?如果這個產品的這個功能能夠為我帶來價值,就算其它功能都是雞肋,那留著也就留著吧,我不關心。

大多數玩微信的人不玩遊戲,也不關心『我的錢包』裡面豐富的服務,但不妨礙他們成為微信的重度用戶。

由此我們得出一個什麼結論呢?結論是:一個好產品可能并不遵守木桶理論,只要最長的那根木板足夠長,這個產品就足夠好。因此,當我們去分析一個產品的時候,我們應該分析這個產品的關鍵驅動因素是什麼?它最亮的那個亮點是什麼?它亮到什麼程度以至於我決定把這個產品給收下來而不是長按刪除。不要再寫那些長長的貌似很系統的分析報告了吧,我相信微信里的很多頁面你從沒進去過。

内容摘自知乎:http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8511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