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客终于可以更新了
博客内容有一年时间没有更新了,不是不想更,而是没法更。
去年更换电脑以后,重新安装了hugo导致本地跑不起来,搞了好久也没搞定。期间也有重试修复过两次还是没跑起来,就一直搁置了下来。
最近下定决心完全从零开始学习的方式安装hugo和主题,修改配置才终于重新跑了起来。
总结下原因:
换电脑以后直接安装了最新版hugo,而主题没有更新,或者是主题也更新了但是与主题相关的项目配置还是旧的,然后就是各种出错。现在是直接复制出了主题中的示例项目中的配置才正确的跑了起来。
博客内容有一年时间没有更新了,不是不想更,而是没法更。
去年更换电脑以后,重新安装了hugo导致本地跑不起来,搞了好久也没搞定。期间也有重试修复过两次还是没跑起来,就一直搁置了下来。
最近下定决心完全从零开始学习的方式安装hugo和主题,修改配置才终于重新跑了起来。
总结下原因:
换电脑以后直接安装了最新版hugo,而主题没有更新,或者是主题也更新了但是与主题相关的项目配置还是旧的,然后就是各种出错。现在是直接复制出了主题中的示例项目中的配置才正确的跑了起来。
Socket.io作为服务器推送的首要选择,可以很方便的在客户端和Web服务器之间实现双向通信。很多人在选择之初都会有个疑问:socket.io是有状态长链接服务,它能支撑多少个用户同时在线?
虽然目前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,但是,在开发实践中已经证明,在单机情况下10万用户是没问题的。
如果您觉得10万还是不够,那么可以通过多实例的方式来支持更多的用户也是可行的。实现方式几乎是零成本升级。
您只需要将默认的适配器更换为redis或其他适配器就可以支持多实例:
一个基于epxress和socket.io的多实例服务配置:
#!/usr/bin/env node
const app = require('../app');
const debug = require('debug')('ws_server:www');
const { createServer } = require('http');
const { Server } = require('socket.io');
const { createAdapter } = require("@socket.io/redis-adapter");
const { Redis } = require("ioredis");
const port = normalizePort(process.env.PORT || '3000');
app.set('port', port);
const httpServer = createServer(app);
/**
 * Normalize a port into a number, string, or false.
 */
function normalizePort(val) {
	var port = parseInt(val, 10);
	if (isNaN(port)) {
		// named pipe
		return val;
	}
	if (port >= 0) {
		// port number
		return port;
	}
	return false;
}
/**
 * Event listener for HTTP server "error" event.
 */
function onError(error) {
	if (error.syscall !== 'listen') {
		throw error;
	}
	var bind = typeof port === 'string'
		? 'Pipe ' + port
		: 'Port ' + port;
	// handle specific listen errors with friendly messages
	switch (error.code) {
		case 'EACCES':
			console.error(bind + ' requires elevated privileges');
			process.exit(1);
			break;
		case 'EADDRINUSE':
			console.error(bind + ' is already in use');
			process.exit(1);
			break;
		default:
			throw error;
	}
}
/**
 * Event listener for HTTP server "listening" event.
 */
function onListening() {
	var addr = httpServer.address();
	var bind = typeof addr === 'string'
		? 'pipe ' + addr
		: 'port ' + addr.port;
	console.log('Listening on ' + bind);
}
// 重点部分
const pubClient = new Redis({
	host: process.env.REDIS_HOST,
	port: process.env.REDIS_PORT,
	password: process.env.REDIS_PASSWORD,
});
const subClient = pubClient.duplicate();
const io = new Server(httpServer, {
	adapter: createAdapter(pubClient, subClient),
	cors: {
		origin: ["https://admin.socket.io", "http://127.0.0.1:8080"],
		// allowedHeaders: ["Authorization", "Cookie"],
		credentials: true
	}
});
app.set("IO", io);
httpServer.listen(port);
httpServer.on('error', onError);
httpServer.on('listening', onListening);
经过上面的改动后,所有的socket.io服务器实例可以共享一个redis实例来存储连接的状态信息。
gitlab ci/cd 中,需要使用到 docker registry 账号 push 镜像,这个可以设置为机器人,可以避免个人账号泄露
系统管理→认证页面;机器人 Token页签,点击左上角的新建机器人,创建一个名为gitlab-ci的机器人;查看token来复制该机器人的 token,这个就是以后用 gitlab-ci 配置文件使用的账号密码;harbor-robot 用户;开发 权限;.gitlab-ci.yml文件,把账号密码改为之前复制的 token;注意点
有些情况下创建的机器人账户会带上$符号,在gitlab中是无法使用的,需要将$改为两个$$来表示$;
这样gitlab-ci 就可以顺利跑测试、构建、推送镜像了;
以上内容,只是简单的配了配 harbor,可以有很多其他方法完成该工作,这里只是简单的记录下而已;
如果需要复杂的设置,欢迎移步harbor 文档,那里有更多的内容可以提供参考。
微信小程序页面间通信有标准的方法。 有页面A,页面B,按照顺序,A -> B,再从B -> A。两种操作页面之间数据传递。
A页面:
Page({
  jump: function () {
    wx.navigateTo({
      url: './b-page?id=123',
      events: {
        acceptDataFromOpenedPage: function (data) {
          //接收B页面发送的数据
          console.log(data)
        },
      },
      success: function (res) {
        //页面打开后发送数据到B页面
        res.eventChannel.emit('acceptDataFromOpenerPage', { data: 'send from opener page' })
      }
    })
  },
})
B页面:
Page({
  onLoad: function (option) {
    const id = option.id;// 通过URL参数获取A页面传递的数据
    const eventChannel = this.getOpenerEventChannel()
    eventChannel.on('acceptDataFromOpenerPage', function (data) {
      //通过事件channel接收A页面传递的数据
      console.log(data)
    })
  },
  setDataToA: function () {
    const eventChannel = this.getOpenerEventChannel()
    eventChannel.emit('acceptDataFromOpenedPage', { data: 'send from opened page' })
  },
})
 
		
	前端圈的发展一向让人感觉学不动,前有Deno,后有Bun,这不,最近又出了个比Nodejs快的Runtime,它叫LLRT。

LLRT是Low Latency Runtime的缩写,是一种轻量级JavaScript运行时,旨在满足对快速高效的无服务器应用程序日益增长的需求。与在AWS Lambda上运行的其他JavaScript运行时相比,LLRT的启动速度提高了10倍以上,总体成本降低了2倍。
它内置在Rust中,利用QuickJS作为JavaScript引擎,确保高效的内存使用和快速启动。
它还处于实验阶段,并不稳定,还不推荐用于生产。
256G 的 MacBook Pro 用了2年了,最近发现磁盘空间越来越小,每次重启后还能剩余 20G 的空间,用一天后就开始硬盘余额告急,能清理的都清理了,还是不够用。实在找不到能够清理的内容了。

但是“其他”选项占用了大部分磁盘空间,可以这该清理什么内容呢?
可以尝试在命令行执行以下命令:
查看具体文件夹信息
du -sh <folder>
找到大文件,可以尝试删除。
rm -rf <file>
比如查看~/Library/Caches目录
$ du -h -d 1 | sort -h
会输出当前目录下所有子文件夹的大小,根据实际情况来清理。

一顿深度清理后,磁盘空间腾出40G来,总算能再撑一段时间了。
 
		
	使用电脑的人免不了使用浏览器,电脑端浏览器的一大特色是插件和扩展,等于是给浏览器添加外挂,增加一些额外的有用功能,比如:
我自己使用的一些插件具备以下功能:
等等…… 然而,手机端的浏览器基本不支持插件功能。 但是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苹果手机的浏览器居然已经支持扩展功能了。
目前支持的扩展数量还有限,但是也算有个好的开头,也有一些比较使用的扩展。
虽然很多文章说不建议将数据库部署在容器中,因为有性能问题。但我觉得这事还是要看具体使用场景来决定,而不是全盘否定。开发的过程中并不只有性能是最重要的,还有效率,易用性等也很重要。
对于测试环境来说,数据库部署在容器中肯定是可以的。
apiVersion: apps/v1
kind: Deployment
metadata:
  labels:
    app: mysql
  name: mysql
spec:
  progressDeadlineSeconds: 600
  replicas: 1
  revisionHistoryLimit: 10
  selector:
    matchLabels:
      app: mysql
  strategy:
    rollingUpdate:
      maxSurge: 25%
      maxUnavailable: 25%
    type: RollingUpdate
  template:
      labels:
        app: mysql
    spec:
      containers:
      - env:
        - name: MYSQL_ROOT_PASSWORD
          value: xxx
        image: mysql:8.0.33
        imagePullPolicy: IfNotPresent
        name: mysql
        ports:
        - containerPort: 3306
          name: mysql
          protocol: TCP
        resources:
          limits:
            cpu: "4"
            memory: 8Gi
        volumeMounts:
        - mountPath: /var/lib/mysql
          name: data
        - mountPath: /etc/mysql/conf.d/
          name: mysql-config
      volumes:
      - name: data
        persistentVolumeClaim:
          claimName: mysql
      - configMap:
          defaultMode: 420
          name: mysql-config
        name: mysql-config
---
apiVersion: v1
kind: ConfigMap
data:
  my.cnf: |-
    [client]
    default-character-set = utf8mb4
    [mysql]
    default-character-set=utf8mb4
    [mysqld]
    character-set-server=utf8mb4
    collation_server=utf8mb4_unicode_ci
    gtid_mode=ON
    enforce_gtid_consistency=ON
    lower_case_table_names=1
    open_files_limit=65535
    slow_query_log = ON
    long_query_time = 2
    max_heap_table_size = 32M
    tmp_table_size = 2M
    log-bin = mysql-bin
    binlog_cache_size = 32K
    max_binlog_cache_size = 1G
    max_binlog_size = 1G
    binlog-format = ROW
    sync_binlog = 1
    log-slave-updates = 1
    expire_logs_days = 7
    default-time_zone = +8:00
    max_connect_errors = 65535
    max_allowed_packet = 536870912
    max_connections = 5120
    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 = 1
   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= 6442450944
    innodb_temp_data_file_path = ibtmp1:12M:autoextend:max:15G
    server_id = 100
metadata:
  name: mysql-config
数据安全一直是企业安全的重中之重,在企业系统开发过程中,数据库的安全日益增强,所以需要有个平台能够记录和审查数据库变更。
SQL 审计平台的功能特点:
常见的sql审计平台:
开发语言:golang
功能:
支持容器部署。
开发语言:python
功能:
| 查询 | 审核 | 执行 | 备份 | 数据字典 | 慢日志 | 会话管理 | 账号管理 | 参数管理 | 数据归档 | 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MySQL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
| MsSQL | √ | × | √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
| Redis | √ | × | √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
| PgSQL | √ | × | √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
| Oracle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
| MongoDB | √ | √ | √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
| Phoenix | √ | × | √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
| ODPS | √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
| ClickHouse | √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× | 
基于Inception/goInception实现,集成审核、执行、备份
 
		
	多年前微信开发写过一篇关于内网穿透的文章《微信开发通过公网访问本地服务器》,随着时间的推移,有些方法已经不再适用。
前面提到的公网访问本地服务器还是有一些限制,那时候是基于路由器的内网映射实现的,不是所有路由器都具备内网映射功能,就像我现在使用的路由器是移动宽带送的,外面看着挺有内涵,实际功能少的可怜。还是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内网穿透。
不可用的方式——ngrok
最开始想通过ngrok来实现,结果发现怎么都无法通过token验证,原因是ngrok会在首次打开时展现广告页面。
可用的方式——借助花生壳来实现

如果通过客户端无法选择htt和http协议,提示:“不支持web访问方式,如有需要请使用HTTP或HTTPS”,就去web页面配置即可 -> https://console.hsk.oray.com/forward

此处的服务器地址(URL) 不止用于验证token,如果在文档中看到这样的字样,就是指这个地址,比如它还可以用于接收各种消息。这个地址是生产服务器地址,如果是开发阶段也不用将开发服务器地址配置到这里,因为微信提供了专门用于测试的配置,往下看。
测试号管理点开后就会看到和上面服务器配置一样的配置内容。

测试账号具备所有API权限,所以你不用为了测试接口而花300元认证,而且认证也不对个人开放。
设置路径:设置与开发 -> 安全中心 -> IP白名单
这个IP是通过ping内网穿透得到的IP,不是你电脑的内网IP,也不是你的电脑公网IP。有可能会变如果接口突然访问不同请检测是否IP已变动。
有了以上准备基本就可以正式进入开发阶段了。祝一切顺利!